多位經濟學家展望中國經濟動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3月13日舉辦2024年首期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與會經濟學家圍繞“中國經濟的壓力與動力”進行分享。
在視頻連線演講中,北大博雅講席教授林毅夫回顧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歷程。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與漸進雙軌的改革方式息息相關。中國經濟的動力存在于新經濟發展以及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等方面,亦需要通過改革釋放更多經濟增長空間。
對于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林毅夫認為,在面對外部不利狀況下,我們需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如果能這樣做的話,2024年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應該能夠實現。
中銀證券總裁助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在現場演講中認為,消費不足及其影響下的內需不足問題亟需重視。從最優策略看,要通過消費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增加居民財產收入,提升居民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從可行方案看,在相關領域重大改革取得重點突破之前,通過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地產投資來創造需求穩定經濟增長,是必要的。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當前財政在緊平衡下負重前行,我國仍有較為充足的財政空間,但財政空間在不斷縮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需要從增強財政可持續性,更好支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方面統籌考慮。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盧鋒圍繞部分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壓力的問題進行剖析。他認為,我國產能供給能力和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其影響和意義要更全面看待。要通過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政策,在鞏固提升我國供給優勢同時著力提振內需,修復“供強需弱”不平衡。
2024年適逢北大國發院成立30周年,自1994年國發院前身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國發院一直與中國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在本次會上,北大國發院院長黃益平介紹,今年國發院將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在慶祝國發院成立30周年取得各項成就的同時,聚焦國發院未來30年續寫新的發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