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陸銘:因地制宜開展城市更新,助推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當前,城市更新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高頻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近日對記者表示,城市更新是穩定增長、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上海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過程中應針對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的不同需求,多路徑、多模式實施城市更新,同時要充分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居住、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
2024年首個工作日,上海舉行全市城市更新推進大會,明確提出城市更新是事關全局和長遠的大事,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好事。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推動城市更新模式創新。
“城市更新的關鍵在于以人為本,而密度是關鍵因素。”陸銘表示,應順應人口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區集聚的趨勢,加強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向心布局”,探索實施建筑用途轉換,將商業商務辦公建筑用于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在集聚服務業就業崗位和消費場景方面對城市發展和吸引青年大學生的積極作用。對于新城的發展,他認為,要重點解決供給和需求空間不匹配問題,推動產城融合發展,提升新城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數量和質量,完善生活服務配套,優化交通組織等措施,引導人口向新城新區集聚。
近年來,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快速增長,他們的權益保障日益受到社會和政府部門的關注。
陸銘認為,權益保障相關政策既要考慮對民生、就業、社會大局的影響,又要面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配置和多元訴求的精準施策。他建議,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上確認勞動者新就業形態的合法性,針對技術對組織變革和就業形態的影響,應尋求對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框架下對傳統勞動模式的探索和突破,支持平臺依據技術的發展積極運營新型人力資源結構,用新思路、新辦法、靈活性的解決方案應對新業態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
“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多維保障,未來應重點構建包括基本保障與補充性保障在內的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體制。”陸銘說。
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為化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城市居住成本較高問題,去年上海合計籌措供應1.1萬張“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今年計劃將供應量進一步提升至3萬張床位以上。
陸銘表示,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勞動者必須依附于某一固定雇主的狀況,很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接近于“自我雇傭者”,“未來應逐步將大量自我雇傭、零散分布的勞動者納入公租房保障體系內,由平臺企業充當中間方鏈接公租房的供需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