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促發展、強信心——2025年增量政府債券將發揮更重要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
近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布置2025年財政工作重點任務,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打好政策“組合拳”。展望2025年,增量政府債券將在穩經濟、促發展、強信心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看點一:提高財政赤字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專家預計,2025年我國財政赤字率和赤字規模將有所提升,支撐經濟“穩中求進”并推動“以進促穩”。
在一個財政年度內,財政收入小于財政支出,叫財政赤字。財政赤字需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來彌補。從橫向看,當前我國政府負債率顯著低于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赤字率也常年保持在較低水平,提高財政赤字率有條件、有空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23年末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巴西84.7%、印度83%,同期我國政府負債率為67.5%。
從舉債用途看,我國政府赤字對應大量有效資產,這些資產涵蓋交通、水利、能源等項目,很多資產正在產生持續性收益,是政府債券償債資金的重要來源。
正如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所言,我國政府還有較大舉債空間。
國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夏磊表示,不同于歐美國家赤字“消耗性”特征,中國財政赤字具有“建設性”和“生產性”特質,適度提高財政赤字水平有利于增強財政政策的靈活性,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充分發揮財政逆周期調節能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潛力。
看點二: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機制優化
202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從專項債發行使用、投向領域和管理審核等方面提出了更多優化完善措施,讓專項債券更透明、更好用。
其中,在專項債投向方面,“負面清單”機制將發揮作用,即未納入“負面清單”的項目均可申請專項債券資金,這為地方政府投資建設更多專項債支持的項目創造條件,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吉富星表示,通過細化專項債券投向“負面清單”,可以避免資金被用于低效益項目或不符合規定的領域,防止專項債資金被低效使用或濫用,有助于推動地方政府回歸核心職能和公共政策目標,并從源頭上防范債務風險。
與此同時,在專項債用作資本金方面,“正面清單”將發揮引導作用,最大程度釋放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的政策紅利。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專項債投向領域轉變為“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管理模式,有利于地方政府加速投資項目推進。
此外,通過下放專項債券審核權,允許部分省份和地區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將有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審批效率,更好調動經濟大省積極性。
看點三: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兩重”“兩新”
一般來說,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利率債為“超長期債券”,2024年我國首次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期限涵蓋20年、30年和50年三個品種。“超長期債券”一般專款專用、用途靈活、不列入財政赤字。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國新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2025年將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拓展“兩重”建設支持范圍,進一步提高國債資金對項目的支持比例。統籌好“硬投資”和“軟建設”,確保項目符合“兩重”性質,同時在完善項目投融資機制、健全項目運行管護機制等方面取得更多實質進展和創新突破。
數據顯示,2024年“兩新”“兩重”政策實施成效明顯,有力支撐了全年經濟增長。截至12月12日,“兩新”帶動汽車更新520多萬輛、銷售額6900多億元,家電換新4900多萬臺、銷售額2100多億元,老舊設備更新200多萬臺套。“兩重”已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北”工程建設等1465個重大項目建設。
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牽引性帶動性強,隨著2025年更大規模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將更好地起到政策激勵和引導效果放大作用,有助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可以預見,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對消費市場產生積極正向作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