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個省級方案看湖北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
近期,湖北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這是首個專門針對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省級方案。湖北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內涵,包括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培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體制機制創新。湖北培育生產力的思路凸顯四方面亮點:以“用”為導向搭建科創供應鏈平臺;以供應鏈體系建設為抓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動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一、湖北新質生產力培育包括科創、產業、環境和體制機制創新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引領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自2023年9月“新質生產力”這個重要概念被提出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密集部署“新質生產力”。高層對于地方政府部署新質生產力強調“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類施策”,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湖北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是首個專門針對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省級方案。湖北培育生產力的思路凸顯四方面亮點:(1)以“用”為導向,搭建科創供應鏈平臺,以需定研,以研促產,加速科創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激活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2)以供應鏈體系建設為抓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培育新質生產力;(3)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動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擦亮新質生產力鮮明底色;(4)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塑造新質生產力良好生態。
《意見》圍繞創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導區、世界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美麗中國先行區,聚焦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經濟價值、產業結構、環境影響等五方面,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量化指標:力爭未來五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4%以上,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提高到8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0%以上,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全面優化,單位GDP能耗下降10%以上。另外,湖北培育新質生產力除了注重科技創新、產業體系、綠色轉型,還包括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打造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核心區、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示范區,加快打造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
二、湖北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堅實基礎:科創能級引領產業升級
培育以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需要建立在工業基礎和產業體系的基礎上。湖北率先發布全國首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省級方案,顯示出湖北推動經濟轉型的決心和緊迫感,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
湖北具備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礎:一是科創綜合實力強,平臺建設是創新能力提升的基礎;二是工業基礎好,產業門類全,產業體系梯級培育推動工業經濟質效提升。
湖北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強,科創供應鏈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創新主體日益壯大,發力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這是科技創新中心實力的重要體現。2023年湖北創新驅動發展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居全國第7位,為近五年來最高位次,湖北科創實力處于中部第一位、全國第一方陣。自武漢獲批建設全國第五個科技創新中心以來,加快建設以“光谷科學島、東湖科學城、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武漢都市圈”為主體的武漢科創中心。湖北科創平臺載體建設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2023年,湖北已建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有8個,全國第5;全省新型研發機構達到477家,全國第2;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提高到65.2%。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日益強大,湖北已培育47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2357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湖北是全國為數不多擁有41個工業門類的省份,工業基礎好,產業轉型走在全國前列。湖北產業經濟發展的特點概括為12個字:轉型快、動能足、賽道新、質效優,湖北制造主力集群規模效應凸顯。湖北已形成以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現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現代農產品加工)、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萬億級支柱產業的配套與支撐性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包括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10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光通信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三梯隊的“51020”現代產業集群。其中,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五大優勢產業2023年營收突破3萬億元,占比全省規上工業營收超六成。
三、“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成果轉化”是激活科創核心要素的路徑
《意見》提出,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激活科創核心要素,多措并舉讓科研成果加速向生產力轉化。
基礎研究平臺載體建設方面,重點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武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全力打造三大科創走廊: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漢孝隨襄十汽車產業創新大走廊、宜荊荊化工新材料產業創新大走廊;力爭再創建2家國家實驗室(基地),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30家以上,大科學裝置達到10個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200家以上,新型研發機構達到600家以上。在研究項目方面,《意見》明確要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為指引,每年開展15項左右跨學科顛覆性技術研究,包括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臻g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等6類重大科技項目以及智能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9類重大工程。
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首先構建優勢領域的“核心技術池”:突破基礎軟硬件、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關鍵儀器設備和試劑等“卡脖子”技術瓶頸。項目評價機制以結果為導向,“下游考核上游、應用考核技術、整體考核部件、市場考核產品” 。市場出題,企業答題,政策支持建設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在車規級芯片、光纖激光器等領域牽頭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科學研究沒有快車道,但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有快車道。《意見》提出,完善以應用為導向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轉化體系,讓科研成果加速奔向生產線。在企業培育方面,《意見》提出,實施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創“新物種”企業梯度培育計劃。
四、“升級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第一步是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啟動新一輪萬企萬億技改。《意見》對汽車、鋼鐵、化工三大傳統產業轉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力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50%以上,海工鋼、特精鋼等優特鋼產能占比70%左右,食品級、電子級化工產品占比達到50%以上。在技改和設備更新完成的基礎上,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推動規上工業企業上云覆蓋率超過75%。在企業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打造30個“兩業融合”標桿產業集群。
新興產業培育的重點是突破性發展五大優勢產業(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和北斗產業),引領“51020”現代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湖北明確提出產業能級突破的目標:推動光電子、汽車制造、生命健康產業突破萬億級;以工業母機、綠色智能船舶和商業航天為重點推動高端裝備制造邁向萬億級產業集群;鞏固升級“芯、星、端、網、用”全產業鏈,推動北斗產業加快突破千億元;加快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終端、節能環保、數字創意、新材料等新興特色產業上量提質、聚鏈成群,將其打造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低空經濟與空天技術、生物制造等千億級核爆點。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智能制造、無人駕駛、公共服務、城市治理、農業。
未來產業是面向未來社會需求,由前沿技術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所形成的產業,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以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健康、未來能源和未來空間六大方向,前瞻布局湖北具備顯著創新優勢和產業基礎的重點領域?!兑庖姟丰槍α蠓较蚨继岢隽酥攸c發展任務:未來制造方向,深入實施人形機器人突破工程,人形機器人在制造業中用于自動化生產線,可以執行重復性任務、提高生產效率;未來信息方向,創新發展6G,同步推進5G-Advanced規模化應用,布局“量子+”產業;未來材料方向,面向AI需求,發展存儲芯片、硅光芯片、物聯網芯片、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未來能源方向,氫能與新型儲能筑基工程;未來健康方向,深入實施基因和細胞治療策源工程;未來空間方向,發展空天地一體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