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發布工業能效指南 綠色“路線圖”引導企業“碳”新路
日前,經濟和信息化廳組織四川省節能監管事務中心、四川省工業環境監測研究院編制的《四川省工業能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式發布。作為我省綠色低碳發展標準體系的一部分,《指南》的推廣應用將有助于從源頭提升工業經濟能源產出效率,深入推進工業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匯聚工業經濟綠色發展合力。
在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大背景下,四川提出實施四大行動作為“更新”“換新”的重要舉措,其中包括設備更新行動、標準提升行動等。
“標準提升首先需要有適用規范的標準體系。”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4月,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省市場監管局發布全國首個地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指南,引導企業從綠色設計開始,實現全生命周期和全過程綠色制造。“此次發布的《指南》聚焦能效這一關鍵環節,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一步完善了四川綠色制造標準體系。”
綠色、高端、安全是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升級的總方向。四川明確提出分類施策推進重點行業產線升級改造,“一業一策”制定更新改造計劃,更大力度推動高能耗高排放設備和存在安全隱患設備能換快換、應換盡換。
四川省節能監管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南》是立足我省實際對國家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體系的補充,進一步完善了節能監察監管對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閉環管理的政策支撐,有助于提升特色產業和綠色低碳產業競爭力優勢、強化重點行業能效水平約束、推動傳統行業加快改造升級。
從內容來看,《指南》重點聚焦四川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中能源消耗占比較高、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動力電池、晶硅光伏、釩鈦、大數據、有色金屬等5個行業,在匯總分析全省節能監察、重點企業節能診斷和各市(州)工業主管部門能源消費統計的數據基礎上,對75個工業產品(生產工序)的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進行確定。
《指南》將能效水平劃分為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其中,52個工業產品(生產工序)能效水平與國家現行標準一致,10個工業產品(生產工序)能效水平嚴于國家現行標準(1個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3個工業產品(生產工序)能效水平填補國家標準空白。(記者 寇敏芳)